“进口岩板”的机会、问题、加工再出口及其他

文 /
2020-05-08

   最近连续走访了几家岩板企业,其中包括生产型企业、营销型公司、进口公司,还有一个传统经销商。有些信息想在这里一并交流下。

  走访完这些企业,我的总体感觉如下:

  一、关于渠道

  传统经销商大多数只能卖卖连纹大板背景墙之类的“成品”,因为这当中不涉及到加工。传统经销商要卖好大板,必须重建队伍,而且这个队伍得有提供大板整体定制解决方案的能力,首先当然是能读懂产品性能,还有就是能够提供产品应用设计全案,其次才是一揽子解决配送、铺贴、安装等问题。但能很快掌握这种能力的人,目前主要是石材加工销售商。所以,大家要卖好大板,首先是抢夺已有的石材加工销售商资源。

  当然,大板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渠道,就是欧派之类的定制家居企业。这就是所谓的B端市场。但有购买力的定制家居企业数量总是有限的。这条渠道卖的是所谓的可加工性能好的真正的岩板。所以,它是有一定门槛的。这条渠道应该主要是走性价比路线,按此逻辑,岩板制造力强的大厂容易胜出。

  现在我们都在抢石材加工销售商资源,但等这块资源抢得差不多之后,就应该是抢玻璃加工、铝型材加工以及新型材料加工等资源,因为这些加工商与石材加工商的渠道有的有重叠。玻璃、铝型材及一些高科技新型材料都常用于做家具饰面板。

  所以,从渠道属性来看,由于无论大小企业都面临同样的问题,都需要“另辟蹊径”,这就等于是大小公司都站在新赛道的同一根起跑线上,小公司也因此获得了一次胜出的机会。尤其是在岩板成品家居板块,小公司因其聚焦、专业性和灵活度,反而容易脱颖而出。

  道理其实也很简单,小公司天生有创新的压力,创新、差异化是其赖以成功的基础,而大公司天生就是按惯性发展,遇到转折点,需要给足时间和空间拐大弯。

  二、关于进口岩板

  从去年开始诞生了不少岩板销售型公司,这些公司没有自己的生产线,但有的从国内工厂拿货,有的从欧洲、印度等地拿货。后者就是我们看到的进口岩板销售企业。

  做进口岩板,首先当然看产品质量。整体的产品质量,自然还是意大利、西班牙的要好,而且有的要好很多,无论配方、工艺、质感,以及坯体,还有通体程度,包括人文设计类的仿古风格产品,意大利、西班牙的都要好很多。这方面拉米娜、德赛斯、意丽斯等都是样板。

  但是,是不是凡是欧洲的就是好产品呢,这还真不见得。因为有的欧洲产品也是在印度贴牌生产,然后拉回到欧洲去再往外卖的。这就像山东贴牌生产的瓷砖拿回到佛山来卖是一个道理。所以,代理或购买进口岩板都要小心。

  而即便是印度岩板,其实也有做得不错的,比如亮面的产品,我在一个进口牌子展厅就看到,其水波纹几乎没有,感觉比国内的都要好。

  三、关于“进口”窗口期

  今年因为国外疫情严重,国内抗疫成功,复工复产几乎100%,导致一边是瓷砖出口生意几乎停摆,另一边是大家纷纷调转枪头做进口生意。进口生意满足国内消费升级的需求,国家现在又很支持,而产品出口国当然也支持。所以,做进口岩板的确现在是时候。

  反之,出口市场,在国外疫情结束之后能否顺利复苏,目前还存在一定的变数。因为西方现在一直在抹黑中国,索赔中国,最后会不会演变成对中国货的抵制,也真的很难讲。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今年的疫情应该是个历史的转折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或许说的就是从今年开始。所以,在这样一个变化了的环境中,进口生意比出口生意是好做的。

  但今年,或者说历来,进口产品最大的问题是做库存:或自己没实力做;或大牌子不给你总代地位。假如没有实力做一定的库存,当下发展的窗口期一样是把握不住的。

  而且,进口岩板、大板还面临一个大的问题,国内越来越好的产品,以低价冲击你。接下来就看你能否守得住。如果你没有战略定力,就可能被一招击溃。

  一些进口品牌其实是中国人在意大利注册的品牌,当然也算“意大利品牌”。有意思的是,当中国市场岩板、大板起来之后,意大利厂家也愿意成为仅卖板材的厂家,他们不但不强调打自己的底标(LOGO),而且可以打你的底标。也就是说,只要有钱进,他们愿意帮你贴牌生产。

  四、关于岩板供应链的“国际化”

  岩板能从意大利、西班牙贴牌生产,这其实就是一个机遇。但我们可能实在习惯于自己建厂,而不会让产能布局趁势真正“国际化”。

  去年因为美国的“双反”,倒逼好些出口企业到马来西亚去包生产线,以规避反倾销的风险。同样是去年开始,国内岩板生产线猛增,今年据说要突破30条线。看上去产品同质化、价格战的老路已不可避免。尤其是底部市场,很快就是一片红海。

  有一种观点认为,只有国内市场洗牌结束,决出了一批巨头,才是中国陶瓷企业真正开始“国际化”——市场、渠道、产能全球布局的时候。

  这样说,是很在理。但想一想也特悲观。正如目前能在全国进行产能布局的也是少数头部企业。也是按照这样的逻辑,我们发现,头部企业,比如从2012年开始东鹏就打造DPI出口平台,博德2018年打造HBI,唯美也几乎同时做Casa Brava 意美家。但这些大厂最后都还是会回到一个原点,就是自己生产,做自己的品牌,而且主要做国内市场。

  至于大厂们已经操作的瓷砖,包括大板出口平台,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学习平台,或者是解决一部分高端用户需要的平台,大厂们心里可能一开始就没有想让其做多大。

  格局决定终局。在可预见的后疫情时代,在全球性存量市场搏杀的年代,选择做最难的事情,才可最终在全球市场胜出。

  家门口的市场肯定相对容易做,但正如我们已经验证的那样,中国市场只能培养中国制式的压机、窑炉、喷墨打印机及施釉线等。全球市场才可能培养出萨克米、西斯特姆这样的国际化企业。

  包括华为、中兴、福耀玻璃等企业,光靠中国市场,怎么可能真正成就它们?

  五、关于“进口岩板”再出口

  我去年在跟一家优秀的岩板加工企业交流的时候就发现,意大利的企业已经在委托他们加工做岩板家具。就是老外把岩板从意大利发过来,到中国加工好后,再发回意大利去。

  为什么可以这样呢?因为中国人加工手艺过关了,而成本肯定比意大利便宜很多。

  同样的,昨天一个做进口岩板的朋友告诉我说,他们目前虽然主要进口岩板做中国市场,但同时也在积极准备做印度、越南等东南亚市场。

  为什么他们可以这样操作呢?她说因为印度人加工的活不行,比较粗糙,比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差很多。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确实,在陶瓷行业,也只有中国和欧洲能够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印度人习惯的是整套引进欧洲和中国的设备,但是他们懒得去再琢磨如何把设备也做了。只有中国人才整天想着如何搞进口替代。

  岩板家居领域,甚至整个大板应用领域也是这样,一进入复杂劳动阶段,中国人相对很多“第三世界国家”的优势就来了。

  谈到这里有点宿命了。难道我们真的只能出口“第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