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盘点、“全球化“主题与第九届金砖奖丨深研

文 / 认真履职的小编
2024-11-27

 01/

再过一个礼拜,就进入12月份,开始为2024龙年说再见。

2024年,大转折的定型之年。2024年之后,市场再也回不到从前。

繁荣时期拼得是胆量和速度,大潮退却之后,首先拼的是认知升维。

那么,站在2024岁尾,如何以未来看现在,规划2025及之后的二三年?

首先,当然是正确总结2024年。

2024,如果说要给正能量,最大的看点是什么?我认为就是出海一一全球化运营。

02/

但是,陶瓷的出海并不好做。从海关总署发布的2024年1-8月全国进出口数据看,泛家居产品出口依然保持增速,只有陶瓷产品除外。

今年1-9月,陶瓷砖产品出口量1129万吨

下降0.6%,而且,出口总额还下降28.5%。其中,10月份出口量增长5.4%,出口额继续下降到33.9%。

可见,从前10月数据来看,我国建筑陶瓷出口面临量价双跌局面。这表面出口市场与国内市场一样,也是一片红海,价格战狼烟四起。

而且,即便是这样一种情形,中国陶瓷砖出口依然面临各种反倾销调查、贸易制裁。这方面,今年最骚操作的是印尼,其对中国进口陶瓷的反倾销进口税(BMAD)原拟定为200%,之后又大幅调整至40-50%,令中企出口企业业绩大受影响,叫苦不迭。

2024年,由于国内市场空前内卷,前几年“出口转内销”的大多数企业都回过头来重视外销。有的甚至又重新以出口为主。因为毕竟国内、国际消费需求还是有差异,得做两套产品,需要两套人马。当下这种操控难度比较大。

上周,更重磅的一条消息是,国家将下调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其中包括建筑陶瓷、卫生陶瓷、日用陶瓷、工业陶瓷、艺术陶瓷等“69”开头的退税代码产品,退税率由13%下调至9%。

故此,综上,出口实践加上国家政策导向,实际都在揭示这样一种趋势,即纯产品出口时代正在过去,或者说,产品出口要从价格型、贸易型向服务型、价值型、自主品牌型出口升级。

而基于日益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和由此产生的国家政策导向,接下来,由产品出口向产能出口、产业链出口转型升维显得更为紧迫。因为只有这样的全球化运营,才能在较大程度上规避贸易战。

03/

我们从今年陶瓷装备和色釉料出口的数据中也感到,随着特福(全球排36)、旺康、时代等中资企业海外布局(主要在非洲、东南亚、中东、中亚等)的基本完成,接下来,中企出海陶瓷生产线只能是拾遗补缺,往空白地区落子。

而这种情况意味着基本上全以内地市场为主的中国陶瓷一线头部品牌,在没有完成一定产品出口份额的基础上,目前直接产能出海之路已被封堵。

接下来,对综合实力较强的一线头部企业来讲,出海只剩一条路,那就是并购。

然而,一单成功的并购,关键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中外文化融合问题、人才问题,以及远程管理(数字化)问题。

可惜,40多年来即便在国内,成功的并购案例也非常少,只有上市公司科达制造贡献了并购恒力泰、康立泰等极少数几个成功案例。国际并购案例也是科达制造贡献的,比如208年收购意大利窑炉公司唯高,2023年收购意大利模具公司FDS 。而且,这还是在上游的装备产业。至于,产能出海的例证,目前也仅有2015年唯美陶瓷集团美国田纳西州建厂和2023年大角鹿在马来西亚投资入股产线等案例。

04/

从2020年开始,华夏陶瓷网每年年终举办“全球陶瓷新生态年终盘点”,迄今已举办了四届。作为主办方,我们总的感觉是,虽然第一届时感觉谈陶瓷的“全球观”有点超前,但是,随着大疫之后博洛尼亚展的恢复,尤其是去年国内市场重压之下,“不出海,就出局”成为新共识,加上有包括大角鹿、欧派、金牌、志邦等的积极实践,这就倒逼出我们行业“全球观”的日益重要性。​